聚美策略 “腾笼换鸟”,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
深圳工业发展史系列短视频③聚美策略
编者按:
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。1979年到2024年,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创下了从0.61亿元到5.4万亿元的奇迹,实现从边陲农业县到“中国工业第一城”的壮举。为进一步记录好这一历史进程,阐明深圳“中国工业第一城”成长发展的内在逻辑,“党史精读”将分期展播深圳工业发展史系列短视频,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工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,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。
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,是记忆深刻的南下打工时代,那时的深圳发展迅猛,吸引着无数追梦人南下淘金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,深圳经济特区如何在保证工业持续增长的同时,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?这成了摆在年轻的深圳经济特区面前的难题。
为突破科研资源“一穷二白”的局面聚美策略,深圳市早在1985年就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创办了中国大陆首个科技园区——深圳科技园。1987年颁布的《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》,鼓励科技人员主动组建民营科技企业,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去。
但当时注册企业受到严格限制,深圳秉持“闯”和“试”的精神,灵活处理企业注册问题,为科技企业的创办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和空间。后来成为全球通信领域巨头的华为,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,开始做起程控交换机的业务。
1992年,《深圳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十年规划和“八五”计划纲要》出台,确立了“深圳软件工业园”“中国科技开发院”两个重点项目,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。
1994年,深圳出台《关于经济特区停止审批“三来一补”等项目的通知》,深圳工业由此开始了“腾笼换鸟”的过程。
1995年深圳第二次党代会,首次明确提出“二次创业”的号召,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,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深圳传统工业,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迫在眉睫。
1996年12月,经国家科委批准,深圳将科技工业园及相邻的多家工业园整合成“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”,实行“一区多园”管理体制,规划面积11.5平方公里。此后,深圳持续重点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范围不断升级、扩大,到2001年,更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带,规划面积达到一百多平方公里,为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。
这段时期,许多科技人员纷纷受到鼓舞,开始尝试创办企业。王传福成立比亚迪,自主进行电池研发生产;在激光领域成绩斐然的大族激光,在医疗领域全球领先的迈瑞医疗,都在这个阶段诞生。这其中,还有航空工业部的设计院职工陈志列,受到“春天的故事”的感染,“下海”创办了研祥科技。
1998年,深圳市政府还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》,简称“二十二条”,激发了市场对于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热情,在全国引起轰动,很多省市到深圳考察学习。
同年,深圳决定将一年一度的“荔枝节”变身为更具鲜明特色和时代使命感的高科技展会,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高交会。腾讯、比亚迪、金蝶等企业都是从高交会中走出来,成为了“深圳名片”。
从1991年到2002年的11年间,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50%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.9%,一系列相关的产业配套市场建立起来。计算机及配套企业1500多家,配套能力达3000万台。民营企业的科技成果应用率一直保持在80%以上,远超全国平均值,赶上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应用水平,“深圳制造”也在这个时期驰名全国。传统加工业逐步隐退,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,成为深圳经济第一增长点。
南方+记者 尚黎阳
通联: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聚美策略
国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九龙证券配资 国泰海通证券:当下时点如何看港股新消费?
- 下一篇:没有了